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孫中山在香港

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,嘗於1894年《上李鴻章萬言書》中,提出多項改革建議,惟李鴻章斷拒。失望之餘,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,提出了「驅逐韃虜,恢復中國,創立合眾政府」的口號,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。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,會見舊友陸皓東,鄭士良,楊鶴齡等人,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,以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合眾政府」為目標。最終同年2月12日,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「香港興中會總會」。其時,楊衢雲,謝纘泰等人已先以「開通民智,改造中國」為宗旨創立「輔仁文社」。孫中山以志業相近,遂與輔仁會社接洽,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;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,託名「乾亨行」。2月20日,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,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。

 孫中山在一九一一年成功推翻滿清政府,結束二千多年帝皇統治,建立中華民國,為近代中國政治、經濟、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揭開新的一頁。孫中山在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(今屬中山)。幼名帝象,學名文,字德明,號逸仙。孫中山幼年時跟父母從事農作,生活艱苦。十歲才入讀私塾,十三歲離鄉赴檀香山,曾在當地讀書,十七歲到香港接受教育,留港七年半,完成中學及大學課程




孫中山在其出生地翠亨村和香港的生活經驗,及其家人的支持,均有助他實現革命理想及建立非凡事業。



在港接受教育其革命影響


  翠亨及香港兩地的生活及政治差異使孫中山萌生革命思想。香港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起點,他曾公開宣稱自己的革命思想是從香港得來。辛亥革命前多次沿海起義中,香港都是決策、後勤和宣傳基地。



  翠亨是典型的中國農村,而香港則是英國在華南沿岸建立起來的現代化商業城市,兩地雖是一水之隔,但翠亨村的貧窮落後,與香港的繁華富足,造成了強烈的對比。求學時期的孫中山,時常往返兩地,出入兩個世界之間,對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。

  孫中山更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,接受西方思潮,廣交富於改革思想的朋友,逐漸形成以革命拯救中國的想法。甲午戰爭中,清廷敗於日本,令孫中山感到中國正處於危急存忘之秋,於是組織興中會,數月後即發動首次起義,把革命的理想付諸行動。


假如沒有在港接受教育


若當時孫中山沒有在港接受教育, 他便不會由翠亨中國農村的貧窮落後,與香港的繁華富足的比較,引發對改革國家的決心. 而於受香港教育時接受西方思潮,受富於改革思想的朋友影響認識民主學說, 皆令孫中山推向組織革命推翻帝制的一途.
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04200007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