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

專題計畫書


A.學生姓名:
組長:區炳良01
成員:何家偉14、鍾演華13、黃煜豪32

B.題目:
孫中山革命的背後

C.上述題目與哪個探究範圍有關?(可選擇多項)
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  現代中國  教育

D.背景資料:
孫中山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,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。雖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實被袁世凱為代表的反動勢力所篡奪,但是它仍然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的進步,標志著中國革命史上一個新紀元的開始,代表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。辛亥革命又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具有廣泛而深刻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。它衝擊了中國几千年的封建皇權思想,促使了人民政治意識的萌動和覺醒,推動了民主精神的高漲,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獲得了很大的解放。從此以后,“民主共和”的觀念潛移默化、深入人心,复辟帝制成為不可能。辛亥革命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,對于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,也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
E.相關概念和知識:
孫中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,使全國人民得到享福,他在革命有甚麼困難呢?深入人心,還是中國几千年的封建皇權思想?……

F.探究目的:
探討一下革命對中國的幫助

G.焦點問題:
1.孫中山在1897年辛亥革命有什麼目的
2.這一件事對中國有什麼影響?
3.主要是誰參與?

H.假設(如有):
孫中山先中對現今香港的現代中國教育有很大影響
I.暫定探究進程和初步定出之探究計劃:
-研究方法: 訪問和觀察
-計劃進程:
11/11-12/11   交流(訪問, 實地考察)
13/11-17/11   整理資料(課堂以外時間)

口頭匯報
-  預期面對的困難和限制:
時間與行程所限

J.探究的重要性及其意義:
認識更多中國歷史
了解當時的中國政治
了解革命後帶來的影響

K.參考資料:
http://www.sunyat-sen.com/big/newhtml/zswr.htm

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042000076


L.分工:

鍾演華  影相
何家偉  影相
黃煜豪  實地考察
區炳良  實地考察

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

孫中山圖

孫中山的評價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,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,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,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。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,但較具理想色彩,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。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,武力弭平軍閥割據,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,善後措施較為寬容,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,與蔣中正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。
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。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,包括憲政民主,人民主權(選舉、罷免、創制、複決),權力分立制衡,與社會主義等等。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——監察權與考試權,形成五權憲法學說。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,具有推動者的作用,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。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,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,至今仍有其價值。
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,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,而是由黃興籌劃與統帥,時人也多將孫黃兩人並列。至於革命黨內,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。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,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,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,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。孫中山政治生涯中,因固執以致與同志反目。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、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,皆曾為孫之股肱,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。此外,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,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。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,組織、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。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,只是有些人認為他不應該被稱為國父。
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亦遭到一些負面評價。一些人認為,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,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、自由、法治等精神,例如: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。當時宋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,袁黃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。惟孫文一口咬定袁為元兇,指非用武力不可,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;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;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,皆存在曲解、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[註 7]。「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,名為首義黨員;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、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,名為協助黨員;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,名為普通黨員。」「革命成功之日,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,得一切參政、執政之優先權利;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,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;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,享有選舉權利。」「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。」諸如此類的規定,充斥着整個黨章。而後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,黨內實行集權之外,轉向師法列寧俄國,推動聯俄容共,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,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。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,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。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,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第三國際,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。
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[註 8]。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,曾主張把中國東北,也就是滿族發源地——滿洲,讓給日本。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「驅除韃虜」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(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)。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。孫中山為討袁,企圖爭取日本反袁。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中提出與二十一條相匹敵之不利條件。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,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。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,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,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思想根源之一。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,孫中山轉向俄國。
有些人認為,當其時之中國落後,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,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。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,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、《雅爾塔協定》、《蘇日中立友好條約》、外蒙古爭議性的公投獨立等等的沉默,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,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,皆為類似案例。



臺灣
孫中山一生曾訪臺三次,尋求革命所需的人力與金錢、軍火,也曾被軟禁於梅屋敷(今國父史蹟紀念館);但對今日臺灣而言,與孫中山最密切之處,仍是隨處可見的新臺幣100圓紙鈔:上有孫中山畫像及手書「博愛」二字。


中國大陸
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原先常見的街道名稱「中正路」大多被改,而「中山路」和「中山公園」等常見名稱卻多保留至今。現今中國共產黨官方對孫中山的評價為「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」。值得一提的是,天安門廣場逢重大節日─勞動節與國慶日,均懸掛巨幅的孫中山先生畫像,可見其評價之高。 


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8080302029

孫中山在香港

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,嘗於1894年《上李鴻章萬言書》中,提出多項改革建議,惟李鴻章斷拒。失望之餘,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,提出了「驅逐韃虜,恢復中國,創立合眾政府」的口號,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。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,會見舊友陸皓東,鄭士良,楊鶴齡等人,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,以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合眾政府」為目標。最終同年2月12日,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「香港興中會總會」。其時,楊衢雲,謝纘泰等人已先以「開通民智,改造中國」為宗旨創立「輔仁文社」。孫中山以志業相近,遂與輔仁會社接洽,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;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,託名「乾亨行」。2月20日,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,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。

 孫中山在一九一一年成功推翻滿清政府,結束二千多年帝皇統治,建立中華民國,為近代中國政治、經濟、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揭開新的一頁。孫中山在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(今屬中山)。幼名帝象,學名文,字德明,號逸仙。孫中山幼年時跟父母從事農作,生活艱苦。十歲才入讀私塾,十三歲離鄉赴檀香山,曾在當地讀書,十七歲到香港接受教育,留港七年半,完成中學及大學課程




孫中山在其出生地翠亨村和香港的生活經驗,及其家人的支持,均有助他實現革命理想及建立非凡事業。



在港接受教育其革命影響


  翠亨及香港兩地的生活及政治差異使孫中山萌生革命思想。香港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起點,他曾公開宣稱自己的革命思想是從香港得來。辛亥革命前多次沿海起義中,香港都是決策、後勤和宣傳基地。



  翠亨是典型的中國農村,而香港則是英國在華南沿岸建立起來的現代化商業城市,兩地雖是一水之隔,但翠亨村的貧窮落後,與香港的繁華富足,造成了強烈的對比。求學時期的孫中山,時常往返兩地,出入兩個世界之間,對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衝擊。

  孫中山更在香港受洗成為基督徒,接受西方思潮,廣交富於改革思想的朋友,逐漸形成以革命拯救中國的想法。甲午戰爭中,清廷敗於日本,令孫中山感到中國正處於危急存忘之秋,於是組織興中會,數月後即發動首次起義,把革命的理想付諸行動。


假如沒有在港接受教育


若當時孫中山沒有在港接受教育, 他便不會由翠亨中國農村的貧窮落後,與香港的繁華富足的比較,引發對改革國家的決心. 而於受香港教育時接受西方思潮,受富於改革思想的朋友影響認識民主學說, 皆令孫中山推向組織革命推翻帝制的一途.
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042000076